热成像扫描GTT在早期肠胃疾病筛查的重要应用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11-28 02:53:28阅读量:552标签: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快速发展、具有14亿人口的中国踩了刹车,让具有数千万人口的城市武汉按下了暂停键。

  2019年12月8日,湖北武汉出现一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殊患者:一开始,该患者只是表现出肠胃不舒服,腹泻,食难下咽,与典型的咳嗽、发烧症状大相径庭。然而,随着病情进展,该患者开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最终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

  新冠肺炎顾名思义,主要的疾病靶器官为肺部,那为什么病毒感染后患者首先出现症状的却是胃肠道?

  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此次新冠病毒的主要起病机理与人体免疫功能防疫紊乱直接相关。

  经查阅,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力来自肠道,有70%的免疫球蛋白LGA在肠道,95%的感染性疾病与消化道有关;

  2.从中医角度,人体肺部与胃肠是属于表里关系。

  在中医学上,心脏跳动所产生热量在肺的推动下,来到了肠道,肠道是人体吸收营养的器官,吸收消化就需要热量,所以中医认为,肺与肠道,一君一相互为表里。

  所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但症状却最先表现在胃肠道。这也从另一方面间接显示,为什么年龄越大,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比例及死亡率呈阶梯式升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自身并发症增多,更多的是免疫系统功能的下降。

感染新冠人数与死亡年龄分布

感染新冠人数与死亡年龄分布

  专家指出,免疫力低下为病毒易感人群。

亚健康状态让胃肠免疫系统更脆弱

亚健康状态让胃肠免疫系统更脆弱

  在我国,有很多人都是免疫力低下的,长期的熬夜,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都让我们大部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且胃肠道的免疫系统更是脆弱。胃肠疾病高发,在现下的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已然成为一个“胃病大国”,在中国约有1.5亿人患有胃肠类疾病,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胃病,所谓“小病不及治,大病治不及”,有九成的人在胃病早期并不重视,饮食及生活习惯依旧我行我素,小病逐渐积累成大病,胃癌的发生率也随之年轻化,据统计,目前我国胃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

  胃癌又笼统可分为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早期胃癌一般没有淋巴结转移,有很大的把握可以在内镜下将其切除 ,但有九成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忽视,使癌症细胞得以肆意妄为,逐渐进展成为晚期胃癌。

  一旦到了晚期,病变深度更深,周围淋巴结发现转移的往往需要外科手术的介入,轻则部分胃切除,重则全胃切除。晚期胃癌术后不但对个人生活质量有影响,还容易复发。

  胃肠道检测的几个方法

  目前,传统胃肠道检测仪器如电子胃镜、胃肠造影、CT、彩超在胃癌早期筛查上存在各种客观困扰的因素,如:

  1.检测体验性差,老百姓消极避让;

  2.检测周期长,难以达到实时监测的效果,经常错过最佳发现窗口期;

  3.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其实,我国同日本、韩国在胃癌发病率上比较接近,但是在早期发现率及晚期治疗生存率上却远远落后它们,主要原因源于上述客观瓶颈。

  目前在体检领域,我国体检人群的胃病检查率不足10%,不少受检者明确表示接受不了做胃镜检查的不适感,即使现在已有无痛胃镜,受检者依然是排斥介入性检查。

  既然胃肠疾病的检查手段宥于局限性,那么是否有其他的诊疗手段能让我们在不做介入性检查的情况下又能早期发现胃部疾病,从而做到早防早治?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胃肠检测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广西中医药大学《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相关论文中指出:

  (1)肝胃不和型CEG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在红外热成像图上有显著差异。

  (2)炎症和肠上皮化生两种不同病理组织学的红外热成像图特征有一定差异性。

  (3)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可以为肝胃不和型CEG的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由上述论文可知:红外热成像技术是胃肠检测的一项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湖南中医药大学《胃痛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相关性研究》相关论文中指出:

  (1)胃痛病例红外温度脾俞、胃俞、肝俞呈现两侧温度不对称,反映胃病病位可通过红外热成像进行分析,病位与红外热像具有相关性。

  (2)病性为寒、阳虚者的腧穴、面部、手部对应的脾胃区域温度多出现凉偏离,病性为热、阴虚者腧穴、面部、手部对应的脾胃区域温度多出现热偏离,表明寒、阳虚、热、阴虚的病性可在红外热成像图中有明显的寒热规律,相关性较强。

  (3)红外热成像特征与胃痛病位、病性证素具有一定相关性。由上述论文可知:红外热成像检查,在诊断胃肠道疾病中,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红外热成像扫描(GTT)的“功能检测”

红外热成像扫描(GTT)的“功能检测”

  慢性疾病的发展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先于形态变化而出现。红外热成像扫描(GTT)以”功能检测”入手,可以在人体结构尚未发生改变,只产生功能性改变时及早发现异常区域,在病情发展的早早期进行提示预警。

  人体的胃肠道为空腔脏器,里面含有大量产气菌,而产生的这些肠道气体正是红外热辐射的良好传导介质。因此,目前国内很多体检机构已经通过红外热成像(GTT)对胃肠疾病进行早期筛查,一旦发现可疑阳性症状,再进行胃肠镜确诊,该检测方式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和欢迎。

  一方面,增大了老百姓对胃肠检测的接受度,另一方面,也能更大程度、更准确的引导老百姓接受胃肠镜检查。红外热成像(GTT)检测全程无辐射,无介入,一年可接收多次“监测”,真正实现“绿色”检查,有“绿色体检王”的美誉。

红外热成技术的发展历程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9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中国,并通过中国国家食药监管局(SFDA)认证,获准进入市场。2003年该技术在SARS疾病诊断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2020年,在新冠肺炎的战役中,该技术再次成为站在一线的无名战士,为疫情管控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该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体检科、中医科、肿瘤科、疼痛科、神经科等领域。在健康管理学科中,热成像扫描已成为了健康管理套餐中的常检项目。

GTT红外热成像扫描系统

  GTT红外热成像扫描系统

  奕诗集团系国内最早进行热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机构之一,是热成像扫描(GTT)产、学、研、用为一体的集大成者。从事该领域15年来,一直致力于红外热成像扫描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目前该集团已在湖南、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福建、云南等地,联合当地健康管理旗舰机构,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及热成像早筛技术,建立起十余个热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示范点,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体检早筛,年服务人数近10万人。

  编者注:

  《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 中国知网 2017-02 期刊

  《胃痛与红外热成像特征相关性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国知网 2017-05 期刊

本文由编辑发表,转载此文章须经过同意。转载或内容合作请附上出处(福建迈格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及本页链接,违规转载必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135 9975 9975

上一篇:为何新冠病毒、SARS的靶器官总是肺上一篇:GTT热成像在腰椎疾病中的探讨

公司新闻